行业动态
BIM在构件生产运输阶段中的应用
预制构件是装配式建筑的核心,构件生产阶段连接着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是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重要环节。构件设计完成后进入工厂化生产阶段,在构件生产之前,为了正确理解构件的设计,构件生产人员与设计人员需进行交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传统的交底模式是基于二维设计图纸作的,在交底时,设计人员难以全面的向生产技术人员表达设计意图,造成构件生产完成后才发现错误。此外,考虑到一些特殊构件生产需要,需对其进行细节设计或更改,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繁多,如果这些信息不能及时传达给设计人员,会导致延误生产周期或更多不可预见的困难。
通过BIM模型,构件生产厂家与设计院在模型上进行对接,提高了数据交换的精确性,有效减少了预制构件的生产周期。当遇到上述情况发生时,设计人员将BIM模型中构件的数据进行提取和更新,并与构件生产厂家实时对接,通过BIM模型的参数化展现,生产人员可以一目了然的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这样一来更加有利于机械化的生产和加工。同时,利用BIM模型与RFID技术相结合,获取预制构件的参数化信息,生产厂家可以从直接提取预制构件的几何尺寸、材料种类、数量、工艺要求等信息,根据构件生产中对原材料的需求情况,制定相应的原材料采购计划与构件生产计划,减少待工、待料的情况发生,并在构件生产的同时,向施工单位传递构件生产的进度信息。
2. 构件运输阶段
预制构件在工厂加工生产完成后,在运输到施工现场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时间与空间。先,考虑到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运输路线中的实际路况,有的预制构件可能受当地的法律法规的限制,无法及时运往施工现场。所以考虑到运输时间的问题,应根据现场的施工进度与对构件的需求情况,提前规划好运输时间。由于一些预制构件尺寸巨大甚至异形,如果由于运输过程中发生意外导致构件损坏,不仅会影响施工进度,也会造成成本损失。所以考虑到运输空间的问题,应提前根据构件尺寸类型安排运输卡车,规划运输车次与路线,做好周密的计划安排,实现构件在施工现场零积压。
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就需要BIM技术的信息控制系统与构件管理系统进行结合,实现信息互通。构件管理系统的管理流程是,利用RFID技术根据现场的实际施工进度,将信息反馈给构件管理系统,管理人员通过构件管理系统的信息能够及时了解进度与构件库存情况。在运输过程中,为了尽量避免实际装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突发情况发生,可利用BIM技术模拟功能对预制构件的装载运输进行预演。
综上所述
将BIM技术应用于构件制造中,可进行订单信息管理、材料管理、生产计划编制、库存管理等,将预制构件研发、订单管理、生产协调、数据提取等环节结合起来,实现信息化管理,通过人机协作,实现预制构件的集约化生产,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生产效率。